博鱼体育新闻中心 /News
博鱼boyu体育官方网站校本教材全doc
博鱼boyu体育官方网站校本教材全doc1第一课原长荣乡概况陈宏伟原长荣乡位于拜泉县西北部,距县城35公里。东邻原丰产乡,北与长春镇相邻,西与依安县双阳镇毗邻,南隔双阳河与永勤乡相望。全乡总面积141平方公里。辖10个村,52个自然屯。乡政府驻地在整洁村村部所在地。整洁村所在地解放前叫宋家油坊。1902年宋日方来此开荒种地并开油坊,由此得名。1956年划小乡时定名为长荣乡。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时命名为长荣公社,1984年又改为长荣乡。2004年长荣乡并入丰产乡。原长荣乡地处平川,土地肥沃。水利资源较好,有大小河流10余条,有名的双阳河横贯东西。有两座中型水库,其中1958年在原长荣公社驻地东修建的水库是最大的水库,蓄水面积489,578平方米,定名为英雄水库。另一座水库位于原长荣公社驻地西,于1959年建成,定名为胜利水库,蓄水面积为201,000平方米。英雄水库2胜利水库全乡耕地面积135,683亩。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、大豆、谷子、小麦等,经济作物有甜菜、葵花、亚麻等。改革开放30多年来,长荣乡不仅农业生产连年丰收,而且畜牧业也有了较大发展,奶牛专业户、养羊专业户、养猪专业户遍布全乡,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交通快速发展,实现了水泥路“村村通”,建起了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。整洁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:街有路灯,屯内道路全是水泥路,建有村民文化活动室,有休闲广场,有综合文化站,多数村民住进了楼房。原长荣乡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正向小康社会迈进,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。讨论与思考1、你热爱你的家乡吗?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家乡2、以《我的家乡》为题写一篇介绍家乡的作文3第二课长荣教育的变迁董殿才长荣在解放前归属长春和丰产管辖,当时的教育很落后,没有学校,只有地主家请私塾先生在自家教自己的孩子读书,穷人家的孩子根本上不起学没书读。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,1951年在有付村建立一所初级小学,使部分孩子能够上学读书,初小毕业的学生一部分上了高一级的学校,其余的做了教师、售货员、会计,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。1956年长荣乡跟据上级的精神,以公办民助的办学形式,成立了高级小学,办起了农业中学。全乡共设8所小学,有教师30人,学生868人。据统计,教师中初中和中师毕业生只有16人,其余都是小学文化水平。虽然师资力量薄弱,办学条件简陋,但是学生的成绩很好。到了1960年小学增加到15所,农业中学发展到两个年级四个班,教学质量较高,为社会和上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人才。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,教育事业遭到破坏,教学质量开始下降。后,到了1977年全乡有全日制小学15所,网点小学5所,完全中学一所,命名为长荣中学。党的“十一届三中全会”以后,党和国家开始重视教育,纠正了“”期间的一些错误做法,恢复了考试和高考制度,学校的工作开始走向正规,教育教学质量开始不断的提高,到了1983年统计小学的及格率达到85%中学及格率达到75%,有15名学生升入重点高中。随着教育的发展,学生数在不断的增加,现有学校满足不了需4要,到了1986年,小学网点由5个增加到7个,新设帽中三所,全乡小学学生总数达到3178人,中学学生总数达到543人,教职工162人。广大教师群策群力,刻苦工作,长荣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,到了1993年,全乡小学的及格率达到90%以上,中学的及格率达到80%以上,中学升学率名列全县农村中学前茅。1993年以后,长荣乡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,1997年代表拜泉县通过了国家的“扫除青壮年文盲”验收,2007年达到了国家“普九”标准。亿阳希望学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,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,因此全乡在校学生数也在逐年减少。为缩小城乡差别,整合教育资源,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,集中办学势在必行。为此2009年由省5团委牵头,拜泉县委投资,亿阳集团捐资在原长荣中学的基础上兴建起了一所“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”,并于2010年8月把全乡小学全部集中上来实行寄宿制,学校命名为“亿阳希望学校”。从此,长荣教育迈进了新时代。研讨与练习读了本文你对长荣教育的发展有怎样的认识?谈谈你对我国教育前景的畅想。6第三课在长荣陈宏伟原长荣乡整洁村曾是现在的中央局,同志生活战斗过的地方。一九****年三月,同志刚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,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,参加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,来到了当时的长荣公社整洁大队第六生产队,开展了对广大社员群众的的社会主义教育工作。和群众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。当时农村条件比较艰苦,社员群众生活较差。同志为了了解情况,与群众打成一片,他与社教工作队的同志吃“派饭”,与群众谈心,问寒问暖,了解情况,既密切了与社员群众的感情,又有针对性的进行社会主义教育。不管是烈日当空,还是刮风下雨,他与社员群众一样劳动,春种、下锄,样样活与群众一样干、抢重活干,他的带头作用调动了社员群众的干活积极性,使这个生产队的农业生产走在了全大队的前列。帮助群众做好事。每到社员家吃“派饭”之时,他主动给社员家打扫院子、挑水。社员朱老汉老两口无儿无女,年岁大,挑水困难;蒋老汉体弱多病、孩子小、挑水困难。同志每天早上起来给这两家挑水,屯中的大井离这两家100多米,一次至少挑4挑子水,他这一挑就挑了3个多月。他的助人为乐精神受到了广大社员群众的好评。7和社教工作队的同志们,白天与社员同劳动,晚上组织社员开会学习,工作扎扎实实,仅用了3个月时间,到了当年的6月份就地完成了这个生产队的社教任务,使这个生产队社员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了,激发了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。讨论与思考学习本文后谈谈你的感受8第四课:亿阳希望学校“一校,三风”及解读董殿才1、校训:厚德博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厚德博学------以崇高的道德、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。做 一个高尚的人,不屈不挠,战胜自我,永远向上。在做人做事方面应 该顺应自然,胸怀博大,宽以待人 求实创新-------实事求是,扎扎实实,不弄虚作假,探索规律,勇 于实践,发扬创造精神。 励志图强------志存高远,奋斗、寻觅、发现,不屈服,不贪图享 乐,奋发图强,敢于拼搏,自强不息。 校风:团结务实 求真进取 和谐创新 团结务实------增进友谊,严于律己,宽以待人,发扬集体主义, 崇尚科学,反对迷信,追求真理,脚踏实地,认真敬业。 求真进取------说真话,做实事,不撒谎,敢负责,敢承担,奋发 向上,积极进取,顽强拼搏,不屈不挠。 和谐创新-----紧密团结,不利于和谐的话不讲,不利于和谐的事 不做,注重知识更新,不拘泥于书本,不满足于师传;勇于尝试,大 胆创新,有所发现,有所创造,勇于质疑,挑战常规,培养创造思维。 教风:严谨敬业 博学善导 创新探索 严谨敬业 ------严格要求,教书育人,做学生的良师益友;遵循科 9 学精神,勇于创新,不懈探求科学真谛,忠于职守,诲人不倦,以 育人为乐,潜心施教,创优良绩效。 博学善导--------就是要博览群书,不断丰厚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专业 水平。 在治学上要广博、深远,勤于思考,善于引导,在知识的浩 海中丰富自己,成为一个兴趣广泛,知识丰富不断进取的人 创新探索------就是抛开旧的,创造新的,不断有新的追求。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,用新的学习方式学,主动、积极、热情 地参与学习。不要满足于死记现成的知识,要勇于探索,勤于动手, 敢于创新 学风:乐学善思 尊师守纪 踏实勤奋 乐学善思 -----热爱学习,乐于探究,积极主动,充满自信,善 于思考,敢疑好问,做中悟道,学做合一。 尊师守纪------尊敬师长,不顶撞老师,严格遵守校规校纪,遵 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,热爱科学,努力进取,做一名合格的 学生。 踏实勤奋----踏踏实实,一步一个脚印 博鱼体育,勤奋学习, 全面 发展,养精神饱满、主动合作、勇于创新、充满自信、受人欢迎的好 少年 研讨与练习 读了“一校三风”你从中受到什么启迪,谈谈你自己的切身体会。 10 第五课:亿阳希望学校“校徽、校旗、校歌、校树 董殿才 1、校徽:图案设计见附图 方案 : (1)、校徽以“亿阳”二字拼音第一个字母“Y”和“太阳图案” 为主设计元素。“Y”设计为禾苗,太阳悬挂在上面,取意为校名“亿 阳”又寓意学生在老师的关怀下快乐的成长。 (2)、三条黄带代表大地,寓意学生在祖国怀抱里吸取养料茁壮 生长。 (3)、四个星和蓝色箭带,寓意“亿阳”是承载希望的正在腾飞 的新星。中英文校名上下呼应,体现学校的时代性。 2、校旗:图案设计见附图 11 校旗设计说明。 (1)、 校旗采用带有向上、创新、的红色作为底色,体现 学校追求卓越,永远向上的精神。 (2)、 校旗尺寸:长为240cm,宽为160cm。 (3)旗面印“亿阳希望学校” ,左上角的箭带和四个四角星寓 意“亿阳希望学校”是承载希望正在腾飞的新星,四个星围成四边形 昭示全校上下精诚团结,平安和谐。 3、校树:松树 松树是笔直的,常绿的,不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仍然耸立地生长 着。意在亿阳希望学校的师生以正直、朴实、坚强、阳光向上的内在 品质,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。 4、校歌 再 现 亿 阳 12 研讨与练习 1. 谈谈你对“校旗、校徽、校树”认识 2. 学会唱校歌 13 第六课: 民 间 对 联 董殿才 对 联 趣 谈 对联,雅称“楹联”,俗称“对子”。它言简意深、对仗工整、平仄 协调,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,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 瑰宝。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充满趣味和智慧的对联世界。 巧 对(两则) (一):清代初,连山莲塘人彭希商,号会斋,十三岁时即在当时县 学就读,学使来查员生的业绩与才学,信口出了一上联曰:“诸肉不 如猪肉味”求下联。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时应对曰:“百花怎比柏花 香”学使听了非常高兴,称赞这孩子有出息,以此正式名列泮庠(即 成为秀才,据说从此彭族开始成为“书香门第”之家)。后来彭希商 由拔贡授福建泉州府教授(学政官)颇有声望。 (二):清代中叶,有个人叫邓维森,据说自幼聪慧,进入私塾 读书前就能吟诗作对,远近闻名。有一次,外地江右来了一位名士, 听说邓维森是个神童,便来和睦乡来找他,正巧和邓维森在村头池塘 边相遇,江右名士便出一联曰:“一池浮萍,许多鱼虾藏底下。”邓 维森听了,毫不困难地对道:“两株乔树,若干鸟雀宿其中。”江右 名士听后非常欣赏,赞扬道:“好对,好对!” “头落地”对“角朝天” 从前,有位书生赶路上京考试,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,不知从那 条路走好。刚好看见有位老大爷在河边大石上磨斧头,他走上去向老 14 大爷问路。老大爷抬头看看书生,想了想,就说了几句话:“磨斧头, 上山头,砍木头,头头落地”。他说:“如果你对得上,就指路给你。” 书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,只好回家去了。回到家里,妻子奇怪地问他: “为什么又走回来?”书生只好将路上遇见老大爷,问路出对的情况 告知妻子。叹了口气说:“你别着急,明天一早我就帮你想出来,今 晚上你就安心睡觉吧!”第二天一早,妻子早早起床来,叫书生跟着 她去,看她做工。她走出门外,就折起一边衫角,直走到塘边,坐上 小船,到塘里摘菱。书生看看瞧瞧,果然有所醒悟。于是,辞别妻子 赶路去,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爷,他对:“折衣角,落塘角,摘菱 角,角角朝天。”老大爷听了,高兴地指路给他前去。